三尺讲台终无悔,一生耕耘育桃李——记音乐舞蹈学院退休教师李艳红
            作者:郑新祥编辑:刘承时间:2025-10-10点击数:
         
    

时光的长河悠悠流淌,有这样一位退休教师。她恰似一部镌刻着岁月沉香的典籍,每一页都写满了教育的深情与坚守。她曾于三尺讲台之上,以乐理哲思为墨,以琴弦热忱为笔,谱就美育的华彩乐章。教泽如潺潺溪流,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灵魂,她,便是音乐舞蹈学院退休教师——李艳红。
钦州的雨季总带着潮润的诗意。李艳红站在琴房窗前,看雨丝顺着百叶窗的缝隙织成细密的帘幕。钢琴上的谱架还保持着她离开时的角度,总谱边缘微微卷起,像一只想要展翅的蝴蝶。这是她退休后的第四年,可手指触到琴键的瞬间,四十年前那个冒雨奔跑的少女仿佛又回到了眼前。
1982年的夏天,蝉鸣把空气烤得发烫。十六岁的她攥着钦州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,在泥泞的小路上跑得上气不接下气。母亲站在门槛边追着喊:“当心你的白衬衫”,可她顾不上这些,却把通知书按在胸口,像护着一团跳动的火苗。1988年的高考是道分水岭。接到广西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那天,她在琴房里弹了整夜《匈牙利舞曲第五号》。月光淌在琴弦上,琴音从指尖漫出来,像一条铺着碎银的路,引着她走向未知却滚烫的远方。
在广艺的课堂上,她第一次站到合唱指挥后台。毫无基础的她被老师点名指挥班级排练,站在指挥台上时,掌心的汗把指挥棒都浸湿了。“拍子不稳,情感没进去。”老师的话像针一样扎进心里。那天傍晚,她独自留在琴房,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起拍、收拍,直到暮色浸透窗棂,直到镜中的自己终于能从容地扬起手臂。后来每次说起这段经历,她都会轻轻摩挲着指挥棒上的刻痕:“每个音符都有灵魂,指挥的人要先懂它,才能让别人懂。”这次经历,让她与合唱指挥结下不解之缘,坚定了她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决心。她深知,即便外界对本专业的态度是娱乐与快乐,但我们对待专业,绝不能随波逐流,而应恪尽职守、精益求精。
退休后去老年大学上课那天,她坐在钢琴前先弹了段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。前奏刚落,后排一位奶奶突然跟着唱起来,接着其他老人也渐渐加入,歌声里带着岁月的沙哑,却饱含着温暖的共鸣。“音乐从来不分年龄,”她笑着放下琴盖,“只要心还在跳动,就值得被旋律滋养。”如今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,学员们赞不绝口,都说听她上课就像回到青春岁月。
雨停的时候,李艳红从琴凳上站起来。看着墙上挂着历届与学生的合影,有穿着学士服的学子,有化着舞台妆的青年,还有老年大学学员们灿烂的笑脸。她一直没离开过学校——从课桌到讲台,从听课的到讲课的,她最大的收获便是坚定地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。她对教师行业的热爱,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,照亮了无数学生的成长之路。她一直坚信,被人需要,被社会需要,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、很有价值的事。
窗外的木棉树抽了新芽,嫩叶在风里轻轻晃。她拿起指挥棒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,恍惚间又看见无数双眼睛亮起来。四十年光阴,说起来不过是琴键上的几个八度,指挥棒下的几段乐章,可那些被音符浸润的时光,早已在人心头长成了遮风挡雨的树。
岁月悄然沉淀,教泽芬芳四溢。她的人生经历与教育情怀,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。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,我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。那些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身影,那些用知识与爱编织的岁月,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灯塔。我们将以他们为榜样,让教育之光穿透迷雾,照亮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。
附:李艳红,女,汉族,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。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师范系,北部湾大学副教授,钦州市老年大学聘任教授。主讲课程:合唱与指挥、视唱练耳、乐理等。主要从事音乐教育与合唱指挥等方面的研究。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。喜欢歌曲写作,多首原创歌曲发表在报刊、网站上。热爱合唱艺术,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演出活动,曾多次指挥市合唱团、学校合唱团及地方企事业合唱团,在全区、全市各类合唱比赛中斩获佳绩。